千万不要给日本人送重礼,他们会寝食难安的

作者:一览扶桑
  来源:一览扶桑
  在日本住久了,就会发现日本人好像一年到头都在送礼。以个体为例,由小到大,像出生、七五三(是指日本孩子在三岁(男女)、五岁(男孩)、七岁(女孩)举行的祝贺仪式)、入学、成人、就职、结婚,乔迁、患病,直至死亡等等都需要送礼。此外,还有群体性质的如中元、圣诞、岁暮(是指元旦前孝敬长辈以及感谢对自己有过关照的人)等等更是需要送礼。若较真儿起来,现代日本人每年从一月到十二月,差不多月月都有礼要送。礼送多了,时间久了,自然也就形成了各种送礼的习俗、规矩乃至禁忌等,而且针对具体的送礼理由、对象,还形成了诸多在礼品包装、用语、仪态、时机等方面约定俗成的一些规范,这一切相叠加,渐渐的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日本的送礼文化”,日本人自称为“赠答文化”。
  你赠我答成文化
  早在远古的农耕社会时期,日本就已经有了把丰收的农作物或采摘的山产品互相赠送分食的行为。日本礼仪专家认为:早在远古时期,日本人就已经确立了“赠答”乃为双向的关系,这就是日本赠答文化的起源。到了平安时代,由中国传来的“唐物”,如香料、染料等,成为了贵族间的赠答用品;幕府时期,“唐物”赠答品又升级到了茶叶、绸缎、书画艺术品等高级品物。室町幕府时期,政所执事大佬伊势贞亲写出了《伊势贞亲教训》,其中在礼仪部分明确指出:接受礼物后需要向对方回礼。据说他关于礼仪的言论,对后世赠答文化的确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说明日本的“赠答”行为在那时就已高大上起来,渐渐开始有了文化的影子。江户后期至明治时代,赠答作为礼仪的一种,开始普及向庶民阶层,直至当代,形成了目前这种繁琐、讲究的赠答文化。日本人之所以称自己的“送礼文化”为“赠答文化”,是因为日本人重视送礼的双向交流形式。我们说“送礼文化”,是重视一个“送”字,一些场合是不需要回礼尤其是当场回礼的,比如婚礼、丧事等。这在西方亦然,虽然西方人参加婚礼时有些地区会有新人为来宾准备“回礼礼品单”,而来宾有需要回礼的,则在礼品单上圈定想要的商品,然后签上名字,新郎新娘则在日后把来宾圈定的商品寄送过去,而非现场回礼。日本则不然,像婚礼、丧礼这种场合都是需要当场回礼的。这就是日本人强调“赠答文化”之缘由。“赠”即为“送”,“答”则为“回礼”,而在这个由古至今的“赠”与“答”的循环过程中,就慢慢形成了日本的“赠答文化”。
  新年红包袋只有“赠”而无“答”,日本人就不会玩了,这正如当年西方的情人节(2月14日)刚一传入日本,就让日本人即兴奋又不安的情景一样。日本男人为情人节而雀跃,但又为不能马上回礼给女性而烦恼,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心仪的女性会否给自己买巧克力,就总不能兜里揣着礼物时时等着女性给自己送巧克力以备还礼吧,那万一没人给自己买巧克力,不是既浪费了感情又浪费了金钱么。直到日本商家琢磨出了给女性回礼的“白色情人节”(3月14日),才让日本男性出了一口长气,可以大庇天下“男士”俱欢颜了。日本人自豪的强调,独一无二的“白色情人节”是日本的独创,其实,那不过是商家为了商业利益,利用日本人苦于无法解决情人节有“赠”无“答”的尴尬所创的生财之道罢了。
  情人节的巧克力专柜(图/库索)
  赠答分形式,礼品有讲究
  日本人送礼送到今天,大致已经形成了三种赠答形式。一是个人之间的赠答往来,如生孩子、结婚等。再一个则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赠答形式,如中元、过年、入学、乔迁等。第三种则为公司行为的赠答形式,如商家为了宣传产品,向顾客赠送新产品的样品或纪念品等。此类行为,表象上可以说就是“送礼”,无须回礼的,但却也可以说是期待潜在回礼的一种形式。因为收到样品的客人试用后觉得效果好,兴许就开始长期购买该产品了,那这个回礼可就让商家赚大了。而像前阵子电视台报道的那位被刷了40万日元的欧吉桑,就属于商家促销赠答范畴。7-11便利店为吸引顾客下载他们推出的扫码支付APP,推出了只要下载该软件,就可免费领取一个饭团的活动。那位欧吉桑就为了占这一个饭团的便宜才下载了这个软件。但下载后却被盗用狂刷了40万日元,这个“回礼”可就太大了。而且令便利店郁闷的是,他们并没有收到一毛钱的回礼,还要倒赔给欧吉桑40万日元,却是情何以堪。
  日本人的新年赠答品,就算是一瓶洗洁精也要精心包装
  日本人在送礼时,现金还罢了,如果是商品,讲究就多了。比如像祝贺考上大学之类的,送一块手表对方就会很高兴,因为手表(日语写作“時計”)的发音与日本汉字“登庆”、“登惠”的发音相同,象征意义非常吉利。再比如去医院探望病人,一般以鲜花和水果为最好,但送鲜花的时候就要注意病房也许没有花瓶,因此,送鲜花时要注意附带买只花瓶一起送去。可见,日本人送礼,要考虑到方方面面思虑周详方可行动,否则就容易闹出笑话,甚至影响到双方的友谊。此外,因日本人是个非常重视包装的民族,这我们在日本商品那些精美的包装上早已深深领教了,不过,在送礼时,如果送的礼是经过自己亲手精心包装的,那效果则会更好,只不过手工包装的讲究、技法太多、太复杂,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基本不会了。
  赠答有禁忌,送礼看时机
  日本人送礼的规矩、禁忌即多又繁琐,一不留神儿就会出大错。像冠婚葬祭这类赠答,按日本人的习惯,基本都是以现金的形式进行的。这里面的说道也有很多。比如像封包(装钱的信封)上的水引(指用来捆扎封包的花纸绳)。一般喜事用红白或者金银色,丧事则用黑白、蓝白色,而且根据用途不同纸绳的结法儿也完全不同。封包里的纸币同样依照用途的不同,折法和纸币头像的朝向也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比如出席丧礼用的纸币,就要把纸币头像折起来还要把纸币的正面反过来朝向封包的背面。而一旦出错,就是非常失礼的事情了。
  讲究复杂的日本祝仪袋
  此外,现金赠答时,还要注意奇偶数之分,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把奇数视为幸运数字,如3、5、7等,但“9”字不算,因为日语“9”字的发音与“哭”字的发音相同,故而被日本人讨厌。那么,为什么日本人会以奇数为幸运数字呢,这是因为奇数有“除不尽”之象征意义存在,意味着双方关系持续、永远不尽……而偶数则不然,不仅能除尽,而且日语里的“除”,汉字写做“割”,这个“割”(日语写作“割る”)又与日语里表示绝交的汉字“别”(日语写作“別れる”)音近。如此,偶数在日本不受待见我们也就明白是“哪路猴头”(原来如此)了。尤其是像“4”字的日语发音与“死”的发音相近;“6”字的发音与“碌”(劳碌)字的发音相近,日本人就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了。出席婚礼丧礼,在服装上禁忌也很多,以丧礼为例。丧服穿到今天,以日本人的细腻、认真,对丧服早已经研究出了一整套的行为规范,比如,丧服应以黑色或薄黑色为主,但是在穿和服的前提下,丧主和配偶者可以穿白色和服。女性可以带珠式项链,一般以黑色为主,而且不可同时带两条,因为那象征着“悲伤反复重来”,不吉。手提包不可有金属拉链,所以一般以布制黑包为主。因葬礼基本都是在佛前举行,因此,也不可带皮包,因为看见“皮”容易让人联想到杀生。还有鞋子当然是黑色的,但以不带鞋带儿的鞋子为好,领带也一定要黑色的云云。而学生、幼稚园儿童如果有校服或幼儿园服,则可以着用学校和幼儿园服制服。警察和自卫队员也可以制服参加葬礼,但应把军章等摘下。总之,规矩多多,经常看到日本人的葬仪场面,那简直就似一场严肃的黑色制服大会。
  葬仪袋而如上面所举的看望病人的例子,看似小事儿,其实也有很多避讳的,比如病人刚入院或者刚做完手术,无论是身体还是心态都在不安定状态,因此,日本人一般会选择在病人入院一周左右去看望病人。如果是买花去,还要注意不能买菊花和彼岸花之类的花儿,因为菊花是丧事装饰用花,彼岸花虽美,但却是花开在彼岸奈何桥畔的象征阴间的花儿。
  赠答无所求,心中“绊”常在
  与我们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不同,日本人在礼下于人时,并不一定是一定有所求的,他们更多的是在意一种心情、心意的传达。当然,我们也有礼下于人并无所求的时候,但那基本上只是限定于实实在在的亲友之间才可能发生的事儿。而日本人却是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有所求无所求都会表示一下心意,哪怕是一块点心,一条手帕,他们在意的是与对方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共感,或共同感受分享某种成功的喜悦,或感受对方对自己怀有的谢意和请继续多多关照的一种期冀心情……不过,这样做也涉嫌只是重视形式上的东西,就如中元、岁暮给父母及长辈送礼,现在的日本年轻人更多的已是把这看作一种形式上的东西,而对其中蕴含着的对先祖、父母亲人的传代之情养育之恩却是忘记了,或者说压根儿就不知道为啥要这样做。
  中元节礼物
  日本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比如日本有个“赠答文化协会”,该会工作的着力点之一就是宣传、教育人们不忘初衷,认识、理解赠答文化的内涵,以期让人们明白,赠送给对方的礼品,无论贵贱,那是有一份赠者重视对方的感情在内。以此举动,希望对方在开心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赠者的善意,从而使得双方的关系更趋于紧密、和谐……这样说起来,我们也就可以看出,这种以送礼让对方“念好”的行为,潜意识里是与日本人一直念兹在兹的“绊”(羁绊、牵连)也有着很深的关系的。不是么,正是这种由赠答行为而体现出的家人、友人之间的无法切断的联系、情谊和纽带,才使得人与人之间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羁绊、牵扯,从而维护了日本人的“义理”情结。
  赠答要花钱,智慧解尴尬
  最后再聊聊在日本送礼的额度问题。以参加婚礼为例,以奇数为标准。一般来说,参加婚礼因为要出席宴席,还要领受新郎新娘准备的“回礼”,因此,通常以一个人3万日元的随礼为标准,如果是夫妻一起去,则以5万日元为好。而新郎新娘给来宾的回礼则以3000日元到5000日元不等的点心或日用品礼品盒为主。而庆祝乔迁之喜或者祝贺升学则以1万日元为正常。至于自己搬家给左邻右舍送礼,那是一方面因为要认识一下四邻,而空手冒昧登门又涉嫌失礼,故以搬家会产生声响惊扰四邻为由,拿上一条毛巾或一块香皂之类的上门拜访、认识一下。这也是出于日本人自古而来的智慧结晶,因为他们自古就传下来了“三轩两邻”的搬家送礼范围,即对面三家,左右两邻可也。这是指“一户建”的情况下,而如果是公寓,那通常就是上下左右邻居即可,大方一点的一个楼梯口的所有住户一家一条毛巾就足以让日本人“要老恐怖”(欢喜)了。
  日式结婚典礼现场记得笔者在搬家时就曾被日本人整懵圈过。那是笔者第一次搬家后,小区互助协会的会长带着一箱24个装的罐装咖啡登门拜访来了。谓曰:“这是小区所有人的心意。”笔者当时就懵圈了,经搬家前调查,本小区共有约500住户,如果要家家回礼,哪怕是一家一罐咖啡,就是500罐,换算成日元,那就是差不多6万,这让初来乍到的笔者心里是相当的抵触。这时,就看出日本人精于赠答行为的妙处了。经一条毛巾贿赂,对门的日本人主妇热情地告诉我:你要一家还礼一罐咖啡那就赤字了,最好是买一两盒点心放到小区集会所里,表明兄弟初次下海两眼漆黑,请多多关照就万事大吉了。听人劝真省钱,果然,照此办理一次就过,点赞。也曾经和公司同僚一起去日本人同事家做客,记得她家当时准备的是日式清水涮锅,简单、热火。咱是中国人呀,吃了人家的觉得嘴短,就在家准备了丰盛的一桌大餐,结果请我们吃饭的日本人来我家吃过后,一直惴惴,常曰:那样的大餐,真的承受不起呀。买菜、制作、餐后收拾,要花多少时间呀,真是过意不去。看得出,她确实过意不去,所以一直到现在,也总觉得欠我什么似的,关系发展到怪怪的。所以说,千万不要轻易给日本人送重礼,这会让他们寝食难安的,生怕你有什么目的。好一点的,把东西退给你,关系在表面上维持外甥打灯笼格局,差一点的,自此与你疏远,见你像见如蛇草绳,避之。
  (本文为作者原创稿,原题《日本赠答文化的讲究与禁忌》。除特别注明外,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维基百科,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
  万景路专栏丨日景寻路
  万景路,旅日作者,著有《你不知道的日本》等。
本文由地球日报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TOP COMMENT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没有更多评论了

RELATED RECOMMENDATION

相关推荐

加载更多